读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对的吗?

未半

未半

应当说:读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更准确、严谨。

"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二义项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第7版第1697页),如中心思想,中心问题,中心工作。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一个提法——中心思想,它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即写作目的)。所说的"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抓住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其直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此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心句的特点:


1、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称总起句。


2、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3、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称总结句。


4、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

是的,多半抓住一个中心就能理解作者的思想

珍妮

珍妮

读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总起总,那是说明是文,读文章的时候要看文章的描述,根据文章的描述,嗯,突出重点呢。

梦想一夜暴富~

梦想一夜暴富~

精读文章时,抓住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都会有关键词和关键句。提出关键词和句,就能了解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大致要讲什么了,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阿娇

阿娇

可以说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朋友犯的两个道德错误:无信,无礼。事实面前,友人羞愧难当,并试图挽回面子,结果更是遭到了有力的回应:“元方入门不顾。”

而这一语道破事物本质的思维武器就是概括能力。

元方把朋友父亲的言行“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和“对子骂父”分别归入了“无信”与“无礼”的概念,也就抽象出了这两种概念的本质。如果元方不懂得运用概括的力量去归类提取,就算从父亲的教导中懂得“重信守礼”这些概念,也很难把父亲友人的行为与“无信”“无礼”的上位概念链接起来,不能洞见本质,更不能一针见血。

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而基本的能力。所谓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思维的角度说,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达的角度上,从繁琐到直白,化繁为简的表达方式。

概括的过程是对整体进行分析、综合、归类,抽象,把具体的事物、事情分解为部分,再以概念对其抽象出本质的特征。

概括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简明扼要;二抓住事物的要点;

如果语言不够简洁,就不能进一步归类、抽象,

如果抓不住要点,就事物本质的把握就会出现偏差。

如果元方不能够快速简明的抓住这件事情的要点进行分析判断,很可能就会被父亲友人“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所蒙蔽,认为父亲也做的不对,就不会理直气壮的进行反驳了。

我们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包括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其中所凝结先人智慧的句子,无不是高度根据的内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孙子兵法》中的那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对兵法的一种高度概括。

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与考察当中的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在语文阅读题当中经常会有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这样的题。而这些题也是很多学生失分大户。

甚至有的学生一遇到概括性的题,就会茫然而无从下手,甚至答非所问,失分严重。